导游为何骂游客另一个视角看导游生存现状

医院订阅哦!

新华社长沙5月3日新媒体专电 小长假期间,云南女导游辱骂游客事件再次将导游这一职业推向了风口浪尖。针对近日网曝云南一导游因不满游客消费低而辱骂游客的情况。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3日通报了调查和处理结果,拟对该导游作出吊销导游证的处罚,拟对昆明风华旅行社有限公司作出责令停业整顿的处罚,并对该旅行社的直接负责人处2万元罚款,并将该涉事导游及旅行社记入诚信档案,向社会公布。

女导游种种不恰当的执业行为,可谓证据确凿。是什么原因导致导游群体如此“重视”乃至依赖旅游购物?在频发的冲突中,导游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颇具争议的职业群体,真实生存现状究竟如何?新华社记者赴湖南、安徽、海南等地采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多家旅行社及导游,力图从另一个视角还原导游群体鲜为人知的一面。

云南骂游客导游:不该骂人,自称“委屈”

“当时我真地很冲动,不管怎样我确实不应该骂人。”这是云南辱骂游客“当事导游”小陈,在接受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独家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近日,一段小陈辱骂游客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她对游客言辞激烈地说:“你看你们一车人没(其他车上)一个人买得多”“如果你要像貔貅一样……”“你还连脸都不要,那就不好意思了”。

这段视频立刻在网络上引起公愤,小陈随即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在交流中她一直未曾抬起头来,她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么严重。

这样的压力其实已在公众的预料之中。骂人当然不对,但小陈表示她也有不少“委屈”。在再三表示懊悔后,她说,视频中展示的只是当时发生的一部分,她也有苦恼。

小陈告诉记者,当天所带的团是一个“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游”的低价团,合同上签的就是“旅游购物团”。“我是按合同来带团的。在回昆明途中,按合同要进几个购物店。这引起了部分游客的不满,说导游黑心,还骂我讽刺我。本来是要一直带他们去西双版纳的,因此就没有再跟了。”

小陈坦承,像这样的低价团,只有游客多多购物消费,自己才拿得到带团的酬劳“如果团费是交够的,咱们导游应得的报酬旅行社也给了,(那么)该怎么玩就怎么玩,怎么还会产生这样的事呢?”

“事实上导游接这种团也是有压力的。我带了四五天的行程,最后还要被指鼻子骂,谁愿意?”说到这里,小陈把头埋得更低了。

小陈入导游这行时间不短,三十出头的她,算算已经在这行当里干了六七年了。她说自己当初也是抱着对这份职业的美好愿景入行的,但这些年下来,她越发觉得实在太累。

在网友的一片骂声中,也有人指出小陈背后的行业问题。网友“寒山”表示,所谓旅游购物团,以低价揽客,由此催生出一系列的问题,她只是引爆这个问题的一根导火索。不去关心深层次的行业问题,将来还会有更多这类事件发生。

小陈或许要更长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不当言行。但在当前行业发展背景下,整个导游群体所处的尴尬环境,无疑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然而,这一点,是小陈体会得到却无法表达出来的。

流失:“400多位专职导游,如今只剩16人了”

“我干了十几年导游,如今却在考虑要不要干下去。”张家界导游李春霞告诉记者,艰难的职业生存现状,让她和身边的许多同事萌生退意,主动或被动地面临着转行或歇业。

记者走访调研发现,多家旅行社管理人员皆称公司人员流失严重。三亚春秋国际旅行社总经理王雪琴介绍,近两年海南大量导游流向东南亚地区。“2009年,我们公司有400多位专职导游,如今只剩16人了。”

另一个数据同样从侧面印证了导游群体的流失:2014年导游资格考试各地报考人数锐减,江苏报考人数比2013年减少3000人,福建减少两成,湖北下降近三成……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份曾经令人羡慕的职业吸引力越来越小,甚至连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也留不住了呢?

艰难:没有底薪和保险,“带不到团就吃不上饭”

“淡季有的导游一个月没有一个团,就没有一分钱收入。”安徽黄山市导游协会常务理事、高级导游胡惠萍告诉记者,现在绝大部分导游都是拿计时工资,没有底薪也没有保险,“带不到团就吃不上饭”。还有导游告诉记者,90%以上的同行没有基本工资,只有约半数有带团补贴,绝大部分都“仰仗客人消费”。

胡惠萍介绍,以国内旅行团为例,黄山带团薪资大约是200元一天,平均下来导游一个月大约三到四个团,“年收入大概一万五到两万块钱”。她告诉记者,过去购物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出台之后,这一块的收入几乎全被砍掉,但基本工资、薪酬底线几乎没有进行相应调整。

除了工资低,缺乏基本的保障,也是让许多人离开这个行业的原因。旅游大巴侧翻、肢体矛盾冲突等频发,导游渐成高危职业,然而,相关保险制度却并没有跟上。

张家界导游蔡妮娅认为,这是一份没有安全感的高危职业。“现在导游在工作过程中出了事,基本是靠行业协会募捐,没有什么人保护我们。”

记者了解到,尽管目前行业内一些大型旅游企业会给导游提供基本的意外伤害保险,但小公司导游、兼职导游等群体大多缺乏基本保险。

委屈:无论对错先道歉,“很多时候吃了哑巴亏”

“总说游客是弱势群体,其实旅行社和导游也是弱势群体”。采访中,绝大部分导游都向记者表达了缺乏职业尊严、游客过度维权、监管部门处理偏颇带来的委屈。

蔡妮娅告诉记者,不少女导游都曾经遭遇过男性游客语言和肢体上的不尊重,但监管部门在处理过程中几乎是完全偏向客人,“导游无论对错,都要先向客人道歉”。

康泰国旅旅行社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例子:南部沿海某景点去年发生了一起游客殴打导游事件,原因是导游在休整时间坐下休息,游客要求对方“起来,让我坐”,导游没有起身,游客动手打人。这一矛盾迟迟没有得到处理,因为执法部门不敢管游客,直到多位导游聚集起来维权,执法部门才出手。

许多导游向记者反映,“客人辱骂是常事,严重的还动手,但我们维权无门。”中部某省旅游局一位副局长告诉记者,地方管理部门在处理旅游矛盾时确实存在“不论三七二十一,先罚旅行社和导游”的情况,在出境游团队更加明显。

迷惘:职业身份模糊不清,“为了赔偿被认定为农民工”

“导游是旅游行业的主体,但是从业性质却没有纳入正规的劳动体系,它到底归属于谁?不知道。”海南省旅游局质监部门一位干部表达了导游职业身份认同的忧虑与不平。

“为了工伤赔偿,我被认定为农民工”,黄山市高级导游葛忠华数年前曾因带团途中发生意外而受伤,到当地劳动部门进行工伤理赔,在“从业人员”分类一栏,却没有任何一项职业类别与导游相关。最后,管理部门只好将其认定为“黄山市农民工”,提供每天9.2元最低补助。

在记者走访的其他旅游城市,还曾出现导游服务公司为了申请意外保险相关政策,将职业类别填为“高空工作人员”。

职业身份的不确定,让许多导游感到深深的迷惘。另一方面,导游等级评定制度确立数十年,至今仍未被纳入国家职称评定范畴。“不算职称就意味着劳动、人事部门不认可,和福利待遇不挂钩”,胡惠萍、葛忠华等受访导游均告诉记者,因为职称不受认可,整个行业都缺乏提升从业素质的内生动力,“高级工程师、高级教师饱受业内和社会尊重。而是不是高级导游,有人在乎吗?”(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袁汝婷 张紫赟 王存福 侯文坤)(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ngkt.com/jxzl/11505.html